兴盛小区-口罩上市公司龙头股

2023年9月18日发(作者:蒲大义)
九⼤案例解析城市历史⽂化街区的改造与有机更新
历史街区是⼀个城市的⽂脉,每个有历史的城市,都有那么⼀段特⾊的街区,它承载着名⼈掌故、商贾繁华和声⾊⽝
马,他们是这个城市的缩影,代表着⼀个地域族群的⽣活⽅式。如何在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进程中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
让⽼街延续“乡愁”,是群众和开发商探索多年的重要课题。
历史⽂化街区以拥有⾼品质的⽂化遗产为核⼼特质,其空间格局、特⾊建筑及遗存的⽂化资源具有历史⽂化研究价值以
及别致的美感,因此吸引⼤量游客前往历史⽂化街区观摩。
历史街区的成功开发要考虑到很多因素,除了要讲究开发理念、建设形象、持续运营、整合资源、“以⼈为本”的个性化
设计等⽅⾯,还要考虑项⽬的所处位置,业态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潮流性,项⽬承载的城市⽂化以及其功能的多样性,商
业模式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甚⾄是团队是否专业等等,只有考虑全⾯,项⽬开发才更加有可能成功。
今天⼩编收集整理了国内外九⼤著名的历史⽂化街区以⽣态、艺术和⽂创等为特⾊进⾏改造案例,希望他们的街区改造
经验对我们有所帮助。
艺术街区:纽约曼哈顿·SOHO
要说起世界著名的艺术街区,不能不提到位于美国纽约的SOHO(苏荷),它的本意为South of HoustonStreet之英⽂缩
写。
苏荷(SoHo)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岛的西南端,是⼀个占地不⾜0.17平⽅英⾥,居民⼈⼝约为6541⼈的社区。这⾥
原是19世纪中叶⼯业化时代兴起的⼀个⼯业区,曾经兴建了⼤量的以铸铁为建筑材料的⼚房。⼆战后,纽约市的制造业
衰退,苏荷区的制造商也纷纷搬离,留下的⼤车间因不适合居住⽽⼤多空闲。
1950-1960年代,美国各地艺术家以低廉租⾦⼊住该区,把它们变成了⽣活空间和艺术⼯作室,俗称“统楼房”(Loft)。
1960年代,纽约的市长罗伯特⽡格纳作出了具有⾼度⽂化远见的决定:全部保留苏荷区旧建筑景观,并通过⽴法,以联
邦政府的⽴场确认苏荷为⽂化艺术区。其整体思想是充分利⽤苏荷区原有的⽂化氛围,做到⾼雅艺术与⼤众消费的结
合,做到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的协调合作。在该政策的指导下,⼈们成功地改造了苏荷区,从此⼀个承旧启新的苏荷在
纽约市诞⽣。
1982年,苏荷的画廊逾千,艺术家逾万,“新美术馆” 及世界顶级现代艺术馆 “古根海姆下城分馆” 先后落成,书肆、餐
馆、咖啡座、时装店⽣意兴隆,⼀派⽂化⽓象纷呈,不少街道保留着19世纪鹅卵⽯地⾯,相映成趣。
苏荷的改造既保护了城市充满历史⽂化底蕴的古旧建筑,⼜保护了艺术家们的创造空间,达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
也实现了城市中⼼的再增值。随着苏荷区⽂化的发展,经济也迅速兴起,除艺术品外,餐饮、酒吧、旅游、时装都得到
了快速发展。
如今,SOHO作为艺术区闻名于世,已发展成集居住、商业和艺术为⼀⾝的⼀个完善的社区,被誉为“艺术家的天堂”,
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来。
艺术街区:东京⽴川FARET Tachikawa艺术区
作为亚洲地区设计领先的城市之⼀,东京的创意产业早就将艺术融⼊在了公共街区,艺术家们在更新城市的同时,也展
现了⾃⼰的创意价值。
位于东京的卫星城市Tachikawa(⽴川市)就有这样⼀个公共艺术街区,被当地⼈称为FARET Tachikawa艺术区。
“FARET⽴川”在当年 “⽴川军事基地” 的基础上改造⽽成,是东京 “旧区活化” 中⾮常重要的⼀个项⽬,占地⾯积5.9公
顷。建筑物的⽤途包括办公楼、宾馆、⼤型百货公司、电影院、图书馆等11栋建筑物组成的7个街区,开发经费⾼达30
亿美元。在这⾥的上班族约1万⼈,游客每天超过3万,可提供约1000个停车位。
⽴川公共艺术区在建设初期就以 “⼩城市” 为概念,公共艺术的的种类也⾮常多元化,7个街区板块包含了36个国家、92
名艺术家共同参与公共艺术创作。
⼤到饭店门⼝的艺术造景,⼩⾄⽔龙头、消防箱、公共座椅、地⾯铺装、通风⼝,都经艺术家重新打造:有的利⽤建筑
物⼀⾓,有的是停车场出⼝的⼀根柱⼦,有的则使⽤上了建筑物的排⽓⼝,还有的⼲脆就创作在地⾯上……艺术都被巧
妙地 “隐藏” 在真实的环境之中,使⽴川成为全⽇本公共艺术最密集、最融⼊市民⽣活场域的美妙市镇。
⽣态街区:法国Clichy Batignolles
Clichy Batignolles(克⾥希街区)位于巴黎市西北17区。这⾥曾是⽕车站及相关附属⽤地,随着⼯业的衰退逐渐成为环
境恶化和经济落后的地区。
2001年上任的巴黎市长德拉诺提出向外扩张,提⾼巴黎的建筑限⾼,辅之以⽣态之城的建设内涵,借助重⼤事件(奥运
会)加速。延续⾃奥斯曼城市肌理的巴黎。克⾥希街区全程参与了这次变⾰,成为了这场城市更新浪潮中的⽣态街区典
范。
克⾥希街区项⽬旨在弥合由于铁路⽽被长期割裂的城市肌理,通过⽣态街区的开发来实现⼟地价值的提升和环境的改
善,成为新的城市发展中⼼。
克⾥希街区主要围绕马丁·路德·⾦公园排布。公园⾯积达100,000平⽅⽶,同时也是巴黎⾯积最⼤的公园之⼀(约为上海
世纪公园⾯积的1/14)。公园周围环绕着各式私有、养⽼和社会住宅以及办公空间,实现了功能的⾼度混合。
除了社区级的⽇常服务设施,如餐厅、酒吧、商铺外,还引⼊了如法院⼤楼、警察总部等城市级、区域级的功能。
另外,⽅案也综合考虑了学⽣、年轻⼯作者、⽼年⼈、残疾⼈,以及多⼈⼝家庭等的不同需求,中央绿地为各类⼈群提
供了多样的活动场所:有供年轻⼈活动的运动场地、有供⽼年⼈散步的步⾏道、有供学⽣看书的花台等,形成了充满活
⼒的公共空间;每个街坊则通过建筑围合或⼈⼯台地的⾼差形成封闭的、半公共性的院落空间,并结合多样的植被和⽇
常休闲场所(如烧烤、⼉童游乐等),使街坊内的居民形成很强的归属感,交往程度极⾼。
在可持续发展策略上,克⾥希街区的改造主要体现在能源节约与清洁能源、⽣物多样性与⽓候、空间利⽤与社区多样
性、交通出⾏与物流4个⽅⾯。
社区内的建筑均为低能耗建筑,马丁·路德·⾦公园内的绿⾊空间为社区带来了不同物种所需要的⽣态环境,有共计约500
种植物种类。⾬⽔被集中导⼊湿地,可以满⾜公园内40%的灌溉需求。公园内⼤量的植物和湖泊有效调节了社区温度,
有效避免了城市热岛效应。
马丁·路德·⾦公园位于克⾥希街区的中⼼位置,表达了⼀种将绿⾊空间植⼊现代都市⽣活的理念。公园有14个出⼊⼝和
许多通路以确保周围居民容易抵达,也让公园成为附近居民社交场所。此外公园还设置了不少可供任意年龄段居民使⽤
的基础设施,以⿎励社区内的⼈们⾛出家门,提升公园使⽤率。
社区内的交通⽅式以步⾏和公共交通为主。为了⿎励⾃⾏车出⾏,社区共设⽴15个Velib共享单车站点,且在⼏乎每栋
建筑中均有2.25%的⾯积⽤来停放⾃⾏车。
在改进城市的⽣态⾯貌上,克⾥希街区依托功能复合的空间利⽤模式,从⼯业衰败地区成功地转型,作为中⼼区提供了
经济活动、⽂化娱乐活动等各类设施;作为⽣活区,提供了各阶层⼈群混合的居住模式及各层次的就业岗位,是⼀个标
准的绿⾊⽣态区。
⽂创街区:东京·Shimo-kitazawa
下北泽,常年被评为“年轻⼈最想居住的城市”,2019年更是被Vogue冠上全球⼗五个最酷最时尚的街区第⼀名。
⽐起东京给⼈纸醉⾦迷的刻板印象,下北泽赋予了城市另⼀种⾯孔。提倡低碳是下北泽⼈不约⽽同的⽣活⽅式,这⾥没
有豪华跑车,没有⾼档奢侈品,取⽽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车车⾏和古着屋、古书屋。
有豪华跑车,没有⾼档奢侈品,取⽽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车车⾏和古着屋、古书屋。
除了古着屋,这⾥还有很多的本⼟商贩,包括⼤量的复古商店,不同寻常的专卖店和年轻艺术家和⼯匠的⼩精品店。很
下北泽⼜有着“⾳乐街道”的美称,琳琅满⽬的⼆⼿唱⽚⾏、Live House林⽴,任何⼀间狭⼩的咖啡店都可以是乐队们表
演的场所。每年七⽉中旬盛⼤展开的下北泽⾳乐祭,与在地商店街结合,从剧场⾄数家展演空间、咖啡厅、美⾷⼩贩等
均共襄盛举,每届⾳乐祭都有着嘉年华般的热闹⽓氛,更如同在地居民们⼀年⼀度的温馨同窗会。
⽽当地居民与商家也都会卖⼒地守护着街区的各种⽂化,让下北泽不仅成为年轻⼈的街道,也是每个世代的街道。
休闲新加坡·克拉码头
克拉码头位居新加坡的中⼼区位,坐落在新加坡河畔,总占地50多亩,曾是海上商贸货运交易之地,由五座拥有超过60
间仓库和店屋的彩⾊建筑所组成,这五座建筑都保有其19世纪的原貌,显现出当年码头、仓库历经沧桑的内涵。
改造前
作为新加坡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街区,克拉码头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由凯德置地耗资8500万新币进⾏保护性改造开
发。如今,已实现了当初将其打造成为“新加坡⾸要的餐饮娱乐⽣活景点”的愿景。
改造后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光与电精彩互动
克拉码头改造的最⼤创意,在于对现代光电可以的设计应⽤之中。五彩缤纷、变幻多姿的彩光照明技术,真正让克拉码
头的夜晚“越夜越美丽”。
美⾷的集聚
曾经的克拉码头,秉承着传统业态配置特点,着重于零售购物,辅以餐饮、娱乐,缺乏的商业特⾊。2006年开始的⼆次
改造不仅仅是对于建筑外观的改造,更是对于业态的⼀次⼤调整,将原本所占⽐重最⼤的零售购物这颗⼤树⼏乎全
部“砍除”,取⽽代之的是更多的餐饮和娱乐项⽬。
在娱乐部分,克拉码头除了成功引⼊了伦敦Ministry ofSound,这⼀世界级的娱乐场所,还引进其它⼏个国际时尚娱乐
品牌,同时还利⽤周边绿化区引⼊G-max蹦极跳等极限娱乐项⽬。
⽽餐饮部分,克拉码头的餐饮其实更像是⼀个世界餐饮的集聚地,有瑞⼠料理、波斯料理、⽇本料理、中华料理、古巴
料理、印尼料理,不定时地还会举办德国啤酒节等风格各异的活动来吸引⼈们的驻⾜。
“餐饮45%、娱乐20%、酒吧20%、零售4%、加之少量办公”构成了如今的克拉码头。可以说它极富创意的改造成就了如
今这⼀堪称经典的商业作品,使其跃然成为了新加坡最顶尖的餐饮娱乐休闲⼴场。
⽂创街区:台北·⾚峰街
⾚峰街位于台北捷运中⼭站与双连站之间,早年是⽼台北的打铁街,如今也还有⼀些五⾦⾏、汽车零件店铺。但更多的
是近年不断冒出的⽂化创意⼩铺,五花⼋门令⼈⽬不暇接,此外也有许多别具巧思的咖啡店、甜点店,琳琅满⽬的特⾊
⼩店,让这⾥成为处处惊喜的新兴⽂化创意街区。
⾚峰街东⾄南京西路25巷,西⾄承德路这块街区的弄巷⾥,近来成为寻觅⽣活美学的热门去处,从⾚峰街3巷⼀路到77
巷,随意钻进不管哪条巷⼦⾥,都有服饰店、⼯作坊、咖啡馆彼此错落,乱⾛乱逛也有新发现,且在这些新兴店坊之
间,⽼字号的烫⾦社、印刷⾏、茶⾏、柑仔店、⿇油店,也依旧在守护着旧时光的美好。
随处可见穿插在巷弄⾥的造型各异的墙画、涂鸦。风格并⾮那种嘻哈美式,⽽是独有的清新韵味。
这⾥每⼀家⼩店,都在⾃⼰的视觉呈现和商品展⽰上花了很⼤的功夫,如下图的这家理发店,店⾯设计所⽤的原⽊和极
具现代感的标识搭配出了悦⽬的视觉感受。
台北的⽂创产业相当发达,所以每家店都在⽤⾃⼰的⽅式在细腻的⽣活,并且将其通过商品的样貌传达出来。坚持原
创,培养原创,尊重原创,这是⾚峰街能够⼀直保持“⽹红”状态的秘诀。
艺术街区:上海·⽥⼦坊
⽥⼦坊位于上海黄浦区泰康路210弄近思南路,现在通常所说的⽥⼦坊主要分为两部分,⼀部分是位于泰康路210 弄的
弄堂⼯⼚群,即现在的⽥⼦坊⼚房地区,这部分建筑建于20世纪 50 年代,由上海⼈民针⼚、上海⾷品⼯业机械等6家
⾥弄⼯⼚组成。另外⼀部分则是上海传统的⾥弄住宅区,即现在的⽥⼦坊⾥弄地区,包括泰康路 210 弄、 248 弄、
274 弄的各类住宅,建筑时间跨度有百余年,是上海历史街区中最具⾥坊风貌特⾊的社区之⼀。
街区形成于1920年代,占地7.2公顷,其核⼼区“三巷⼀街”约为2公顷。这⾥既有旧⾥,⼜有新⾥,还有花园住宅。建筑
风格包容了折中主义、英国新⽂艺复兴风格、现代主义风格、中国传统砖⽊结构风格,还有西班⽛建筑风格、英国城堡
建筑风格和巴洛克风格等,其中尤以⽯库门建筑最为丰富。这⾥的⽯库门建筑共有20多种形态,堪为上海之最。
⼯业⼚房改造,艺术家集聚(1998-2003年):1998年,陈逸飞、尔冬强、王家俊等艺术家⼊驻,集中于弄堂⼯
⼚,2002年,创意产业集聚,共83家艺术商店、艺术创作室和展⽰厅⼊驻;⽂创⼯⼚规模效应外溢(2004-2007
年)2004年,居民房开始对外出租,⽂创企业开始向居民区蔓延2005年,政府出台居改⾮政策,授牌⽥⼦坊为创意产
业集聚区;外延扩⼤,成为城市地标(2008-⾄今)2008年,⽥⼦坊定位为海派⽂化展⽰地和世博主题演绎地,其范围
进⼀步向外扩散,餐饮、服务等业态⽐例⼤⼤提升,成为旅游和体验式⽂化集聚地。
沿街商铺
⽂创活化:街道办与⽂化商⼈合作创办“上海⽥⼦坊投资咨询公司”,将空置⼚房使⽤权转租,由后者运⽤市场化⼿段招
徕艺术家⼊驻,激发了⽚区活⼒,为后续改造树⽴了⽰范效应;适时借⼒突破制度边界:将公⽤房交由合作企业进⾏改
造出租规避政治风险,掀开“居改⾮”⼤幕。在政府计划对⽚区实施拆迁开发后,联⽴居户、艺术家及社会⼈⼠向政府抗
辩,使得政府出台居改⾮政策;借势宣传:借⼒世博会举办契机,申报世博会旅游⽰范点,并邀请国内外政要精英到
访,引发社会关注。
休闲街区:成都·宽窄巷⼦
宽窄巷⼦,位于成都青⽺区长顺街,由宽巷⼦、窄巷⼦、井巷⼦平⾏排列组成。作为成都市三⼤历史⽂化保护区之⼀的
宽窄巷⼦,是⽼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的最后遗存,也是北⽅胡同建筑在中国南⽅的孤本。
2008年6⽉,为期三年的宽窄巷⼦改造⼯程全⾯竣⼯。改造后, 宽窄巷⼦商业⽹点林⽴, 不再以居住功能为主, 迎合现代
⼈的消费观念和⽣活⽅式, 成为以吃、穿、住、游、购、娱于⼀体的旅游⽂化商业街区。
修葺⼀新的宽窄巷⼦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
特⾊的建筑群落组成,为宽窄巷⼦梳理出更清晰的⽓质:闲在宽巷⼦,品在窄巷⼦、泡在井巷⼦。
宽巷⼦——⽼成都的“闲⽣活”。
宽巷⼦——⽼成都的“闲⽣活”。
宽巷⼦代表了最成都、最市井的民间⽂化;原住民、龙堂客栈、精美的门头、梧桐树、街檐下的⽼茶馆……构成了宽巷
⼦独⼀⽆⼆的吸引元素和成都语汇;宽巷⼦,呈现了现代⼈对于⼀个城市的记忆。
窄巷⼦——⽼成都的“慢⽣活”
改造后的窄巷⼦展⽰的是成都的院落⽂化,以简洁朴素的街⾯设计突出道路两旁院落的精致,以植物结合建筑的形式,
营造出安静的氛围。
井巷⼦——成都⼈的“新⽣活”
通过规划改造,井巷⼦是宽窄巷⼦的现代界⾯,是宽窄巷⼦最开放、最多元、最动感的消费空间。
⽂创街区:北京·杨梅⽵斜街
杨梅⽵斜街,位于宣武区东北部,⼤栅栏街道办事处辖域东南侧,全长496⽶,宽5.5⽶。明代,这条街因其⾛向得
名“斜街”。民国时期,曾是有名的书局⼀条街,世界书局等七家响当当的书局都在此开设。梁诗正、鲁迅、沈从⽂等名
⼈云集,许多建筑留下了名⼈的印迹。
杨梅⽵斜街是政府主导下的历史街区再造,是⼀种⾃上⽽下的有计划、有⽬的地旧城改造,⽬前已发展成为有历史⽂脉
与保护价值在的商业空间。
街区空间更新:从街道景观设计、建筑单体更新及基础设施更新三个层⾯对杨梅⽵斜街进⾏空间改造。代表举措:实施
⼤栅栏12间公益设计计划,引进优秀创意设计更新街区;街区产业更新:保留⼤部分原有店铺,植⼊与街区⽂化特性相
符的店铺,增强⽂化氛围,避免过度商业化。代表举措:引⼊⽼北京兔⼉爷等传统⼯艺品店,植⼊“内盒院”等建筑实验
点;社区建设:引⼊⼤型策展活动,调动街区居民共同参与,构建新的活动及社会关系。代表举措:连续4年参与北京
国际设计周,2014年参与威尼斯双年展。
遗址保护:对街区内建筑按历史⽂化价值分类评估,价值显著的古建筑予以严格修复保护,此外,保留了⼤部分原有店
铺形态,使原街区历史⽂化氛围不因改造⽽丢失;点状更新:通过⾃愿腾退⽅式获取点状改造空间,避免⼤拆⼤建,降
低开发成本,于此同时,选取适宜业态植⼊点状空间;策展活化:引⼊北京国际设计周策展活动,将设计师、规划师的
创意设计植⼊到街区,结合更新后的点状空间,联结成⽹,催化激发更多的⽣活、产业和社会关系,实现区域复兴。
杨梅⽵斜街发展策略⽰意图
从这些特⾊街区可以发现,对传统城市街区的保护更新不应仅停留在对建筑实体、肌理格局等显性物质环境的保护层
得力厨卫加盟-南钢股份股票

更多推荐
街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