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毯排名-股市里的破净股是什么意思

2023年9月10日发(作者:封彦卿)
福州传统文化
--------------------------------------------------------------------------------
[ 发表时间:2006-7-2 0:38:00 来源:中国艺术吧 作者: ]
【十番】又名"十番锣鼓"。福州民间音乐。系若干曲牌与锣鼓段连缀而成的一种套曲,
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演奏乐器有狼串(与朝鲜鼓相似)、大小鼓、大小钹、笛、逗管、
椰胡、三弦、云锣(十锦锣)等。清初已流行于福州一带。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元宵时,在
市区南校场有十番竞技表演。1922、1932年茶亭十番曾两次赴香港,为英国女王加冕演出,
并因此流传到港澳、东南亚及台湾等地。十番演奏有一定的组合,每班20~30人,分坐奏、
行奏和舞奏3种,演员着统一服饰。十番音乐的曲牌有100余种,分为曲牌、小调、哗牌(唢
呐曲)及一些流行歌曲。突出的有《千秋岁》、《西江月》、《将军令》、《月中桂》、《五月吟》
等。其演奏音量宏大,粗犷热烈,又不失幽雅抒情。
闽剧
【闽剧】地方戏曲剧种。因用福州方言演唱,又称"福州戏"。流行于福建、台湾、东南
亚等地。最初艺术形式是唱"逗腔"的儒林戏。清光绪年间,"儒林戏"、"江湖戏"、"平讲戏"
互相吸收,形成福州地方戏。辛亥革命前后,又吸收了徽剧、京剧、昆曲等艺术,出现了"
儒林"、"平讲"、"唠唠"的汇合衍化,成为今天闽剧的基本模式。直到1924年,郑振铎出版
《紫玉钗》、《土番间祭》,才用"闽剧"取代"儒林班"之称。角色有生、旦、净、末、丑;表
演上唱、念、做、打俱全,同时讲求手、眼、身、法、步;主要唱腔有逗腔、洋歌、江湖和
小调四大调;演奏特色乐器有笛子、头管、唢呐、椰胡等。闽剧传统剧目丰富,题材广泛,
共有剧本1500多部。20世纪50年代后,《钗头凤》、《荔枝换绛桃》、《炼印》、《渔船花烛》
4剧参加全国和华东首届戏曲会演,获演出奖、剧本奖、导演奖。《魂断燕山》、《天鹅宴》、
《丹青魂》3剧获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天鹅宴》、《丹青魂》2剧兼得国家"文华奖"及多
项单项奖。《拜石魂》的晃动绳幕,1992年获第三届"文华舞美奖",并送往布拉格参加国际
舞台美术展览。20世纪80年代后,福州闽剧院一团应邀赴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
演出。
【福州伬唱】又名"?艺"。地方曲艺曲种。流行于福建福州方言区和闽东、闽南、闽北
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明正德年间已有演出。演出形式有
单档(包
括"自拉自唱")、双档或多档的表、说、唱。唱有腔珠塔民歌、逗腔、江湖、歌和小调。
传统曲目丰富,有数百本之多。其中《拜塔》、《苏百万讨亲》、《珍》、《白扇记》等较为著名。
40年代出现了?唱名家玉莲花、筱龙凤等。1949年后,创造了新的演唱形式--评话?。1958
年黄连官的《思凡》、陈润春的《杨母大破水利关》分别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招姐做
新妇》1983年获全国首届曲艺大奖赛创作鼓励奖和表演三等奖。还有评话?《莲花湖》(1989
年)、《杨乃武与小白菜》(1990年)、《石狮奇案》(1990年)等数十本曲目录制成卡式录音
带,畅销海内外。1985年?唱名家陈润春等先后赴香港、美国、新加坡等地演出。
福州评话
【福州评话】地方曲艺曲种。流行于福州方言区和闽东、闽北、台湾及东南亚华侨聚
居地。清雍正年间(1723~1735)已有坊刻多种评话本,光绪年间(1875~1908)盛行。有说有
唱,基本唱腔有序头、吟句、诉牌3种。以锣钹、竹箸、斑指、折扇、醒木为道具。演出方
式简便灵活,有单口评话和对口评话,除书场外,还保留高台应聘形式。可谓"锣钹声中刀
光剑影,话说古今水泻云蒸"。传统书目数以千计,不少书目采自里巷趣闻轶事,反映乡土
人情风貌,独具地方特色。30年代后,陈春生、黄天天、黄仲梅(艺名"科题仔"),被誉为
"评话三杰"。1958年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上,陈春生、陈长枝分别演出了《刘刚闹院》和
《老渔翁歼敌记》。在1983年全国曲艺会演大奖赛中,《千金买骨》、《南郭先生外传》、《考
验》、《心愿》均获奖。1981年中国曲艺家协会福建分会出版了《陈春生评话选集》,1983
年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了《福州评话选》。80年代后,福州评话队伍更加壮大,各县(市)区
都组织曲艺团,评话名家吴乐天及新秀先后赴香港、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演出。
畲族风俗
【畲族风俗】畲族是福州市的主要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具有浓郁的民族情调,每一家
族有一根雕刻龙头的祖杖,是畲族图腾的主要标志。妇女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头饰有妇
女头、姑娘头之分,姑娘头把头发打成长辫,扎上长长一束红毛线,而后将长辫盘在头上;
妇女头分新娘、少妇两种发型,新娘头把发辫用红线盘在头顶上,戴上凤冠,插以银钗,少
妇头将额上头发在左耳边梳成辫子。畲族婚嫁礼仪颇具特色,嫁妆有三样:一为农具,有犁
耙、田刀、竹笠、棕衣;二为吉祥羊,即一只或两只怀孕的母羊,富者还有一头牛;三为"
孝顺桶",即有手提和桶盖的红漆描金小木桶。畲族有"送饭"的习俗,女儿出嫁后,离娘家
近的,每月初一、十五用此桶送饭、肉、面给父母吃,离娘家远的逢年过节送。畲民殡殓时,
要在死者右后旁放一串竹叶包灶灰的"粽子"和一枝桃枝,女性死者还要戴上婚时"凤冠"和绣
花衣。畲族过节,除夕夜"焐年猪",到村头路口插支蜡烛,点上香,烧上纸钱,称"烧路头
香";正月初一"讲酒会";立春前上山"踏青";正月十五、二月二定为歌节,盘歌赛歌。
福州折枝诗
【福州折枝诗】是中国古代诗人联句之余绪。在福州仍被传承,他处并不盛行。折枝始
于清嘉庆前,盛于咸同年间。福州城内、台江、仓山均有吟社,三坊七巷各吟社佳作尤多。
至今城区、郊县仍时有唱和。诗题以一炷香限时,一般是选平仄两字,嵌于诗句的上下联中
第几字,通称某某两字第几唱。诗句为一对子,14个字。一炷得限作三联。香尽后,各人
投入诗箱中,上安一钟,钟响诗箱紧闭不纳。所谓"于清香残卷不收"。此后轮流录取,连环
评定。所以这种连环唱也叫"诗钟"。下录一首当时的佳作,以见其妙。"白衣"二字第一唱:
白舫青樽摇月去,衣香扇影踏歌来。"三小"二字第二唱:十三杨郡初开蔻,两小长干忆弄梅。
"八长"二字第三唱:世无八代扶衰手,我有长歌当哭情。
?民生活习俗
【?民生活习俗】?民,相传是2000多年前福州地区土著居民,多为无诸国的劳动人民。
唐朝遣兵占领福州,将男子或杀或赶,而把大部分女子占为妻妾,或为婢女。岸上男人全是
唐朝的人,故当时男性有"唐部人"之称,而女子则被称为"诸娘仔。"相传,被赶到闽江船上
为生的人,当时统治阶级有"三不准"规定:不准登岸居住,不准登岸联姻,不准登岸读书取
仕。只准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七上岸贺年,探视自己原来的儿女妻伴。这样,闽江水上生活的
船民(即?民)上岸沿街沿巷贺年讨?,成为一种民间的节俗延续下来。1949年后,长期在闽江
水上生活的?民逐步迁到岸上居住,贺年讨斋等习俗也随之消失。
福州方言
【福州方言】闽方言之一。是闽方言中闽东话的代表,流行于福州市区和所辖的6县2
市以及古田、屏南、南平、福安、宁德、周宁、寿宁、柘荣、霞浦、福鼎等县(市),覆盖面
占福建省1/5强。中原文化数度入闽,上古汉语与当时方言融为一体,福州方言既保留着上
古汉语许多痕迹,又保留有中古汉语的一些特色。按《戚林八音合订》共有36个韵母,15
个声母,8个声调,并完整地保留着中古汉语的入声。如"独"、"泊"、"六"、"热"、"越"、"
药"、"入"等。近现代以来,华侨把福州方言带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闽菜
【闽菜】全国八大菜系之一。福州菜是闽菜的主体,色、香、味、形俱佳。以烹制海味
山珍为主,微甜、偏酸,突出清鲜、和醇、荤香、不腻的美食风味。烹调擅炒、熘、蒸、炸、
炖、焖、氽、煨,并以汤菜见长,而且"一汤一变"。传统菜谱是:两真果、四冷碟、一大拼、
六炒盘、八大件、两点心、一甜汤。其中八大件是主菜,都以汤菜形式出现。在作料方面,
多用糖、醋,甜而不腻,酸而不酷,淡而不薄,恰到好处。菜谱多到1000多种,最具代表
性的有"佛跳墙"、"鸡汤氽海蚌"、"八块鸡"、"白炒鲜竹蛏"、"全折瓜"等。"佛跳墙"是国宴上
的珍品,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为聚春园菜馆老板郑春发研创。据传当年几位秀才来到聚
春园吟诗作赋,郑春发送上一坛菜。坛盖揭开满堂荤香,秀才们无不拍手称奇,吟诗道:"
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此菜因此得名。它集山珍海味之大全,用鱼翅、海参、
鲍鱼、鸡、蹄筋、干贝、香菇、笋尖、鲜鸽蛋等20多种原料和配料煨制而成。烹制程序严
格,醇香浓郁,荤而不腻,营养价值高。1986年4月福建省名优菜肴评定会上"佛跳墙"夺
得魁首,1990年又获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鸡汤氽海蚌采用福州长乐漳港所产的海蚌,
切成薄片,在开水锅中氽至六成熟后,用绍兴酒等调料腌渍。吃时淋以烧沸的鸡汤,现淋现
吃。此菜鸡汤清澈见底,蚌肉如水中鞭蓉,脆嫩鲜美,味道极佳,余味悠长,营养丰富。1983
年全国烹饪技术鉴定会上,此菜在福州八大名菜中获最高评价。
木雕
【木雕】福州传统工艺技术。主要用龙眼木、黄杨木为原料,手工制作。清代末期福州
大坂乡木雕师陈天赐以福建盛产的龙眼木雕刻成工艺品,备受外轮海员青睐。制作中,作者
因材施艺,先用斧头劈,后用雕、刻、镂、锉等刻划形体结构,再经过修光、磨光,染成棕、
古铜、桔黄等色,最后上蜡,镶嵌附件,并装配底座。制品色彩浑厚,古色古香。木雕产品
以人物、动物为主。人物类以老翁、武士、仕女、弥勒佛最具特色,动物类有熊、虎、狮、
马等。以黑白玻璃制作人物、动物的眼睛,用白色牛骨制作动物的牙,使作品更加形象生动。
寿山石雕
【寿山石雕】福州市传统雕刻工艺品。以晋安区北峰寿山村出产的寿山石为主要原料。
南朝时,寿山石就用于雕刻。唐代,福州寺院僧侣的寿山石雕流传各地。元明时期盛行用寿
山石刻制印章。清康熙年间的杨玉璇、周彬技艺冠绝当时,许多作品贡奉宫廷。制作寿山石
雕主要有相石、打坯、凿坯、修光、磨光5道工序,雕刻技法有镂雕、圆雕、浮雕、浅浮雕、
镶嵌等,品种有印章、烟灰缸、水盂、花瓶等实用品以及人物、花鸟、山水、屏风、挂屏等
欣赏品。寿山石之珍品为田黄石,质地细腻,色彩斑斓,价盖黄金,有"国之瑰宝"的美誉,
乾隆田黄御玺即为稀世珍宝。1984年以来,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福州石雕厂的作品获3
项国家金杯奖、2项银杯奖和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并销往欧美、日本、港澳、台湾等30
多个国家和地区。
软木画
【软木画】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品。1914年福州艺人吴启棋首创。以质地松软、
纹理细密、富有弹性的栓皮栎树皮为原料,用特制快刀将树皮切成大小不一的薄片,在薄片
上运用镂空、浮雕、透雕等传统雕刻技法,雕刻出形态各异的亭、树、人物等形象;又以白
色通草制成仙鹤、孔雀等鸟禽;最后根据设计图案并借鉴中国画的某些技法,将各种制件粘
贴在不同规格的绫缎或纸板上,镶以玻璃,制成大至方丈、小仅盈尺的艺术欣赏品。色调古
雅,形象逼真。产品有挂屏、屏风、大小摆件等500多种。福州主要生产厂家有福州工艺木
画厂和连江浦下工艺美术厂,产品销往港澳、东南亚等地
。
客厅效果图-今日股票推荐哪个好

更多推荐
福州天鹅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