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哪个部门专门测甲醛-二层别墅设计图纸大全

2023年4月22日发(作者:齐家装修效果图大全)
论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特色
摘要:哥特式建筑是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以其高超的技术和
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尖塔高
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
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结合镶着
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哥特式建筑风
格代表了欧洲中世纪艺术的最高成就,以一种外显的凝固形式形象地
反映了中世纪西欧人内心汹涌激荡的神秘而诡谲的宗教感受,体现了
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人类历史上辉煌的一笔。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发展;风格特点
灿烂辉煌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在中世纪被蛮族破坏,哥特式建筑
正是中世纪艺术的代表与最高成就。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把12至15
世纪流行于欧洲的艺术称为“哥特式”(Gothic),意为野蛮人的艺术,
含有一定的贬义;但今天哥特式已含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它是一种并
不逊色于古典艺术的中世纪独特风格的艺术,也是中世纪艺术的最高
成就。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而后逐渐扩展到整个
欧洲,13世纪是哥特艺术的强盛时期,从事哥特艺术的艺术家们的
地位也逐渐获得了提升,这些艺术家开始创作出了有自己风格的艺术
作品。
一、 哥特式建筑的发展阶段
哥特式艺术开始于法国巴黎及其附近的地方,确切地说开始于
1140年修道院长苏热重修圣德尼教堂之时,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2世纪开始持续到13世纪50年代,强调零散结
构的递增和高度的增加。早期哥特式建筑中较为著名的有:劳恩大教
堂、巴黎圣母院、坎特伯雷大教堂。其中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
1235年初具规模,实际竣工于1345年。巴黎圣母院的经典之处在于
它巨大的规模和优美的设计,以及新技术“飞拱”的引入。飞拱是全
拱或半拱,它把来自于墙壁上部房顶的侧推力传向外侧的支撑物或扶
垛,从而使重力集中在相当少的几点上,大大减少了内部支撑物。同
时,巴黎圣母院的外观线条多变,在接受不同的光影照射下,可产生
多种视觉效果。
第二阶段,非常重视装饰性的处理,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整体视
觉效果。13世纪的欧洲,哥特式出现了繁荣期,其较为著名的是夏
特尔大教堂、兰斯大教堂、布尔日的圣埃蒂昂大教堂、索尔兹伯雷大
教堂等。其中夏特尔大教堂被称为“哥特式百科全书”,它建于1225
年,坐落于巴黎附近的夏特尔地区。整个教堂的平面比例完全按照基
督教寓意性的比例进行分割:其中的大活动区长度为1,代表上帝;
前厅的长度为7,后厅的长度为5,相加为12,代表耶稣的12个门
徒;把正中大活动区的l加进去就是13,代表最后的晚餐。教堂外
部设有三个尖塔、正面设有三个大门,都与“三位一体”有关。
第三阶段,在保持了自身的基本特点之外,装饰效果的变化已经
脱离了视觉上应该有的结构整体性。14和15世纪,人们的兴趣逐渐
脱离整体的结构性,而集中在较小的方面,诸如群雕、手抄本、嵌板
画之类,哥特式建筑开始加入显著的区域和民族特色。同时,大量的
雕塑作品开始脱离建筑而独立存在,一种广泛作用于各种装饰品的
“泛哥特式”逐渐产生。“哥特式”开始更多地强调个性,而非集体
创作。艺术题材也更多地选取于世俗生活。
二、哥特式建筑的风格特点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尖峭
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
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
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
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
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
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
堂的圆形玫瑰窗。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
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
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
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的
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这一切,都使整个
建筑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也显示出中世纪
高超的建筑技术。
内部空间的特点,也表现出其宗教情怀与技术手段。在哥特式教
堂中,尖券与小拱的大量使用,赋予了空间与结构以极大的灵活性,
同时也为教堂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新奇的格局。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
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
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
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束状的柱
子涌向天顶,像是一束束喷泉从地面喷向天空;有时像是森林中一棵
棵挺拔的树干,叶饰交织,光线就从枝叶的缝隙中透进来,启示人们
以迷途中的光明,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间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
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
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而这种气氛的形成,又无疑得益于尖券、尖拱
及空间结构等技术。
三、 哥特式建筑的特色结构
苏热修道院长开创了一种新的教堂样式,这个样式就是哥特式建
筑的发源,此后“哥特式”风格开始延伸到了整个欧洲。在哥特式建
筑中主要有三个特色分别是尖肋拱顶、飞扶壁、花窗玻璃。
尖肋拱顶。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推力作
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
大又高。在两面平行的墙之间可以做一个半圆形的拱券,用来承受屋
顶的重量,拱券是古罗马时期出现的,它的意义在于能将屋顶的跨度
做大,做成半圆,同时由于是半圆形券,拱的高度就是跨度的一半。
尖拱的形状不再是半圆,而是由两段弧拼在一起,有两个圆心,弧的
交点就成为一个尖点,是拱的最高点。它的好处在于拱的高度不受跨
度的限制。骨架券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四个柱子上做双
圆心尖券,四条边和两条对角线上各做一道尖拱。屋顶的石板架在这
六道券上。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高度相同的券,这
样拱顶重量轻,同时减少了券脚的推力,拱顶的高度和跨度将得到很
大的延展,拱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在视觉上,尖肋拱顶的结构使观
者产生“向上”的感觉,有如升上天国一般。
飞扶壁。飞扶壁是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墙壁,是为了平衡拱
券对外墙的推力,而在外墙上附加的墙或其他结构。就是说中间的拱
对墙有向外的推力,而扶壁是将墙向内推。哥特式建筑把原来被屋顶
遮盖起来的扶壁,都暴露在室外面,能够被看见。教堂的不断加高,
推动了飞扶壁的设计,要求飞扶壁除了保证支撑的作用之外,还要兼
顾到建筑外观的美感。有的教堂在扶壁上加装了尖塔改善力点的平衡
和美观,有的飞扶壁上往往加上了繁复的装饰雕刻,或轻盈美观或高
耸峭拔,让飞扶壁变成了建筑装饰的一部分。
花窗玻璃。在哥特式建筑中往往使用了巨大的玻璃,这些玻璃成
为了透明的墙也成为了建筑装饰。花窗的设计已经不再是为使了建物
内部的人能透视外部了,大型花窗实际上承担了墙体的功能,有承重
的作用,是一面透光的墙。花窗上的图案内容一般是一些宗教性的画
面,例如圣经故事、神的传说、文学与历史故事等等。建造教堂的工
匠们将阿拉伯国家的彩色玻璃工艺搬到了玻璃窗户上,在玻璃上拼组
成一幅幅鲜艳夺目的宗教类故事,这样做不但美化了教堂的环境,而
且玻璃上的宗教类故事还起到了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当日光照射玻
璃时,可以产生灿烂夺目的效果。在夜间的时候,打开电灯从教堂内
又射出的彩色明亮的光,又是一翻绚烂的气象。花窗玻璃主要以红、
蓝二个颜色为主色,蓝色包含着天国的含义,红色包含着基督鲜血的
含义。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纯粹绚烂的色彩以
及繁复的装饰图案,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理想。
四、 结语
哥特式建筑站在了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上,即从教堂占统治地位的
中世纪早期向自由的世俗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转变,可能正是由于这一
事实使得它们成为西方建筑史上最杰出的成就。哥特式建筑在艺术和
结构上都达到了—个高峰,给后世留下了—个传奇。它是人类智慧与
信仰的体现。它传承与发扬了罗马风格却又另辟蹊径,创造了自己的
时代。它留给后人的建筑经典依然散发着哥特式独特的魅力,因为其
宏大而结构鲜明的特色,在人类的文化史乃至于建筑史上占有很重要
的地位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克仁.哥特式建筑及其宗教文化内涵.世界宗教文化,2003,3.
[2]黄丽.哥特式教堂建筑艺术浅析.艺海,2009,11.
[3]刘轩.论"哥特式"建筑的装饰风格特色.新课程,2010,8.
[4]乔治.浅谈哥特式建筑.美术大观,2009,9.
[5]刘飞,喻春华,许志华.辉煌的哥特式建筑.科技与生活,2010,13.
[6]龚吉雯.哥特式的建筑特点和艺术特点.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7,29(1).
[7]张颜媛.浅谈哥特式建筑的发展.大江周刊(论坛),2010,6.
[8]杨光炜.浅谈哥特式建筑的历史和发展.中国科技纵横,2010,8.
现代服装店装修风格-卫浴排名前十大品牌有哪些

更多推荐
哥特式建筑的三个特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