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箱排名-股票分红后股价会降低

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
2023年9月20日发(作者:白歆惠)

80年代以来,从不同学科研究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①的成果迅速涌现。作为经济和社会双

重转型条件下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城市化以及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的迁移

和流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等多方面正在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由此也决定了当代中

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问题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口和发展研究方面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

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研究在最近20年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但在理论建构和研究

方法等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不成熟的色彩。在经过早期以数量型为主的迅速发展后,现在

是对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研究本身进行回顾与总结的时候了。本文将对19781998年中国(

)中文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专题研究当代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问题的资料进行回顾和总结,

资料来源主要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口学》专题②,根据标题中的关键词进行

检索,另外也补充了一些《人口学》专题中没有收录的论文,由于迁移研究、特别是城市化

研究散布于众多学科,以及检索手段的不完备,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指正。

一、关于人口迁移研究的简要回顾

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人口科学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由宏观背景和政策需

要等因素所决定,早期人口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人口再生产方面,有关人口迁移和流动的研究

很少见,只有一些介绍国外人口迁移状况和政策的资料零星散布于各类期刊。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口迁移特别是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迁移调配纳入了

国家计划之中,从根本上否定了人口自由流动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有关人口迁移

和劳动力流动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的

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显化及其转移问题开始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并逐步向相关问题和学

科扩展,形成跨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的格局。城市流动人口的剧增强化了

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对人口流动问题的关注,80年代中期起,我国东中部若干特大城市都

相继开展了流动人口调查。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首次全面调查了中国人口迁移的状况,

为迁移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料支持。进入90年代以来,政策研究部门和学术研究机构继续

80年代后期开始对社会形成强烈冲击的“民工潮”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其研究

方法和主要成果带有浓厚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特色。

仇为之(1981)发表的“对建国以来人口迁移的初步研究”是可检索到首篇对当代中国人

口迁移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的论文。从19811983年,检索到的迁移和流动研究论文仅有5

项。从1984年开始,迁移和流动研究开始迅速发展:1984年检索到11篇论文,1985年为

22篇,1988年成为迁移和流动研究的一个高潮,有41篇论文。1995年形成一个新高潮,论

文达到65篇。由此大致形成三个阶段:19811987年为起步阶段,这一阶段迁移和流动方

面的资料极其缺乏,研究理论和方法也很薄弱,因此,论文主要是一般性分析或小规模的调

查,但这一阶段为后期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专著方面,田方等(1986)主编的《中国人口

迁移》较系统地总结了建国后至80年代中期的主要迁移活动,包括边疆地区的开发型移民、

水库移民、自流人口问题等。胡焕庸等(1984)编著的《中国人口地理》和孙敬之(1987)主编

的《中国人口》丛书,都有专门章节讨论人口迁移,为之后的人口迁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

析框架和资料基础。李德滨(1987)《黑龙江移民概要》总结和分析了解放后至80年代初自

发或组织迁入黑龙江的移民,也具有重要价值。19881995年为人口迁移研究大发展阶段,

研究成果迅速涌现,初步确定人口迁移和流动研究的框架地位。这一阶段的大发展,?Э

品⒄沟淖陨硪笸猓褂屑阜矫娴挠欣蛩兀阂环矫?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人口的流动性大

大加强,要求学术界对此问题开展专门研究;另一方面资料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主要如《中

国人口》丛书,户籍迁移统计资料的整理和发布,中国社科院人口所主持的“74城镇迁移调

查”,若干特大城市“流动人口调查”,以及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1990年第四次人

口普查资料,都为迁移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庄亚儿1995)综合利用相关资料进行的研究如李

梦白等(1991)对大城市流动人口状况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和分析;杨云彦(1994)主要利用第

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抽样数据对人口迁移状况作了较详实的分析;彭勋等(1992)从理论上探讨

了人口迁移的学科体系。1996年以来是人口迁移研究开始走向深入的阶段,研究成果在数量

上的扩张已经明显缓慢,而在研究方法的创新、国外研究方法的引入,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方

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研究内容上看,其覆盖的内容广泛。其中,主要可分为三大组

成部分:第一部分为对迁移进行综合性研究的论文,约占总数的37,包括全国或地区性人口

迁移的状况、过程、流向及其结构特征,迁移的一般理论与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为对人口

流动、暂住人口、“民工潮”等课题进行研究的成果,这?徊糠质孔疃啵颊甲苁?7,其

中相当部分是对流动人口管理、包括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提出的设想和建议等;第三部分

为专题研究,包括环境移民、开发移民、水库移民、婚姻迁移、跨国迁移和流动等,这一部

分约占16

二、迁移研究的主要进展

经过近20年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基本上弄清了建国以来人口迁移和流动的过程、基本特

征以及主要的机制等。对迁移所产生的复杂的社会经济效应开始较深入的探讨,在引入并改

进国外研究理论和分析方法方面有初步的尝试。对迁移和流动的管理和战略进行了较广泛的

探讨,其主要进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1.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基本状况: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

人口分布起着重要影响。但长期以来,我们对中国人口迁移的状况一直缺乏清晰的认识。由

于缺乏直接的资料,对一些情况只能根据间接的推算来判断,特别在早期的研究中更是如此。

仇为之(1981)根据各省、区19491979年人口增长速度和比重的变化,考察了建国以来至

70年代末的迁移状况,总结了省际迁移的两种方式,即组织移民和自发迁移,认为主要的迁

出区有3个,即黄河、长江下游地区、四川与湖南。文中还首次绘出迁移流向(示意)图。在

当时资料极其缺乏的情况下,该文较准确地刻划了中国人口迁移的状况,殊属不易。魏津生

(1984)张庆五(1988)对中国人口迁移的概念界定等基础性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迁移”

和“流动”的定义问题。魏津生将迁移定义为“发生在国内不同省区或县(市、市辖区)之间

的各类改变户口登记常住地的人口移动以及发生在各经济类型地区之间的和各自然类型地区

之间的具有人口学意义的改变户口登记常住地的人口移动”这种划分在其后我国迁移与流动

的统计、调查及研究中被较普遍采用。马侠(1987)利用户籍迁移统计资料,首次通过数据反

映了19541984年的迁移状况,是总量研究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但该??9661968

年的数据是不完整的(杨云彦1994)杨云彦(1992)利用19871人口抽样资料和1990年普

查资料推算了改革开放以来迁移规模的变化,认为改革开放后迁移流向、机制及类型都发生

了重大逆转。但时至今日,关于人口迁移和流动的研究,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混乱,这种混

乱首先反映在人口迁移流动的概念界定和统计口径上,如把人口迁移仅仅局限于完成了户口

迁移的那一部分人,而将没有完成户口迁移手续的所有移动人口全部称之为“流动人口”

城镇功能性的短期驻留或过境人口与就业型、定居性的常住人口也统称为“流动人口”等等。

由于界定上的混乱,导致调查和统计工作的困难,一方面取得了有关人口和劳动力流动的深

入细致的资料,另一方面却连最基本的总量指标至今都无法确定。虽然有关部门发布了一些

资料,但这些资料的质量不高、口径不一,往往不具备可比性,无法由其整理出连续资料。

公安部门公布的有关人口迁移的资料,不仅存在统计质量上的问题,而且其覆盖面有限,它

所包括的只是有户口迁移的那部分人口,其占总人口的比重甚至呈下降趋势,这和80年代以

来我国人口流动性大大提高的现实是不相符的(于蜀等1998。关于暂住人口,公安部门公

布的城镇暂住人口数字统计口径过宽,而且漏报现象比较严重。各次普查和全国性的抽样调

查得到的多是存量指标,口径也多有变化,影响到资料的可比性。

2.流动人口与“民工潮”一般来说,流动人口特指那些临时性的人口移动,而在目前情

况下,通常使用的“流动人口”概念包括了所有没有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的人口移动,无

论这种移动是短暂的或长期的。资料表明,目前急剧增加的人口流动实际上包含着两种主要

的类型:一种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增加的城市功能型流动人口,他们在城市滞留的时间一般较

短,这类流动人口的流向由城市功能、城市辐射范围所决定,时间和空间分布相对平衡;另

一类就是进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的劳动力,这类“流动人口”规模大,在城市滞留时间长,

且流向相对集中,因而产生的社会震荡也更大。后者通常依其户口登记状况被称之为“暂住

人口”“外来人口”由于这一特殊群体符合人口学研究中人口迁移的基本特征,于是他们

也被看作一种特殊形式的迁移,即相对于“计划迁移”而言的“非正式迁移”,其与计划内迁

移的不同主要通过户口登记状况的差异反映出来。由于户口至今仍然在城市社会经济生活中

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非正式迁移”人口无法享受和城镇“正式”居民同等取得生活资料和生

产资料的机会和权力,于是形成不同户口状况的移民在就业机会、行业和职业流向、福利与

社会保障等多方面迥然各异的移民群体(杨云彦1996)

“非正式迁移”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已存在。李德滨(1983)探讨了计划经济时期向黑龙江

的自流人口问题。陈郁(1984)首次利用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对“人户分离”①的状况进行

了研究,郑桂珍(1985)首次对上海市1984年时点流动人口进行了全面调查并估计流动人口规

模为70万。之后有关城镇流动人口的调查分析和文章急速涌现,李梦白等(1991)对此有全面

的总结,陈贤寿等(1996)指出近年来流动人口“移民化”“家庭化”的趋势。

进入90年代以来,有关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民工潮”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

这些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角度出发,研究剩余劳动力转移和

城镇“暂住人口”问题;一是从跨区域流动角度出发,研究“外来劳动力”或“民工潮”问

(中央政研室1994)。这方面的研究,已从早期关注的流向、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行业

分布、职业状况、婚姻、家庭等一些静态的人口学特征,逐步深入到流动的过程、在流入地

的收入与消费状况、行为方式的变化、社会冲突与整合等社会经济动态特性(韩晓耘1995)

以及劳动力外流对流出地的资金、信息、技术回馈,乃至对流出地的社会经济影响(秦德文

1994)

3.迁移选择性、迁移模式与机制:移民和非移民之间一般存在规律性或普遍性的结构差

异,这种差异可以认为是迁移对移民进行“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迁移的选择性。境外曾有

学者对中国计划经济环境下的迁移是否存在选择性提出置疑。事实上,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选

择性可能更加突出,但选择机制会有所不同。由于中国长期坚持控制城镇人口增长和控制非

农业人口增长的政策,国家对迁入农村、包括城镇郊区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在政策

上基本不予限制,因而比较容易落户并完成户口迁移手续。对迁入城镇的人口实行严格的选

择,将迁移权优先给与城市经济发展急需的专门人才和技术人员。在迁移途径上,主要是计

划内的干部调配,高等院校招生和分配。因此,计划迁移政策在迁移人口的来源、结构和去

向上都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计划内迁移的主要是高文化程度的专门人才和国家干部,流入

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大中型国营工业企业和高层次的服务业,主要从事脑力劳动或技术性职

业等。在所有的迁移选择性中,在年龄上存在最为普遍的选择性。在一般情况下,青年人有

着明显的迁移倾向,迁移人口明显集中于1535岁年龄区间内。早在80年代初,有关调查

即证实了这一现象。吉平(1983)调查发现迁入北京市的人口中有74是在劳动?炅涠文谇ㄈ氡

本┑模渲芯蟛糠衷?0岁以下。李豫等(1984)发现19801982年间北京市迁出人口中劳

动年龄人口比重高达93.2迁移对性别的选择性是随迁移的性质而变化,某些类型的迁移对

性别的选择性很明显,如婚姻迁移受历史、传统等多方面影响,婚姻迁移以女性占绝大多数。

根据1987年全国1抽样调查的情况,在婚姻迁移中女性占93.3性别比低至7.2基本是女

性一统天下。正是这类迁移在性别构成上的高度选择性,使不平衡的婚姻迁移有可能对迁入、

迁出地产生深远影响(杨云彦,1994)。移民文化程度与迁移的关系,也是迁移选择性中的重

要方面。从中国的情况来看,移民平均文化程度一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中国高等院校

的招生、分配,干部调配等计划迁移密切相关,但在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发现相反的情况(赵耀

1997)

王桂新(1993)、刘启明(1992)、丁金宏(1994)等对省际迁移的空间模式进行了探讨,其

中特别讨论了距离在迁移流向中的重要作用;严善平(1998)用地区间迁移模型检验了省际

迁移中迁移存量、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还有一些研究运用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

对劳动力流动的机制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蔡方1997

4.关于迁移效应:人口移动以其所具有的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和结构上的选择性对迁入、

迁出地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首先,人口移动直接改变了迁入地和迁出地的人口总量,并通过

转移生育间接影响两地的人口数量对比;其次,人口移动所可能引起的生育行为变化将改变

两地的人口再生产模式;由此,人口的分布状况以及发展模式都将发生变化;另外,人口移

动将改变两地的人口结构。人口移动导致的人口空间结构变化有两种情况:集聚性的迁移将

会强化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状况,而扩散性迁移则使人口分布趋于平均。人口和劳动力的区域

流动还可对地区差距产生影响(蔡方1998

人口移动对生态环境也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在生态脆弱地区,人口的入迁可能会加

剧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在农业移民中对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但也有少量因人口入迁后对生态环境加以科学治理而使其得到改善的情况。

人口移动的社会效应是一个受到特别关注的课题。人口移动在实现均衡的过程中不

断地打破旧有的平衡,从而引发了多层面的摩擦。这一社会整合过程从长远看有利于增强社

会的活力,从短期看则有可能带来社会问题,如文化冲突、犯罪等。移民行为调整是人口移

动社会效应微观方面的重要内容。从一种文化背景和特定社区流入另一种行为方式和文化氛

围中的移民,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差异迫使移民在冲突中进行着调整,同时他们的行为方

式和价值观念也可能影响迁入地的土著居民。移民通过多种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形成富有

生机的移民文化,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可能导致社会冲突。一般来看,处于少数地位或带

有落后的文化背景的移民更有可能采取调整自身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途径主动或被动地适

应迁入区的生活方式而被同化。在移民占多数地位的情况下,可能会将自己的文化强加给迁

入区。在迁入地,土著居民对具有相对先进文化背景的移民可能采取较为友好或是倾慕的态

度,而对由落后文化区迁入的移民多采取歧视甚至敌视的态度。在这方面较受关注的是对女

性婚育行为变化的研究(林富德等1998,这些研究若能结合与迁出地的对比将更有价值。

当前,“外来人口”对流入地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既是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又是一个重

要的现实问题。由于担心“外来人口”影响本地就业,一些地区特别是特大城市纷纷出台了

干预外来人口就业的政策法规。丁金宏(1995)、赵敏(1995)等分析了外来人口就业及其对城

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其结论认为外来劳动力对本地就业的影响是有限的。陈浩(1996)探讨

了劳动力外流对农村发展的正面与负面影响。

5.关于政策与评价:《人口研究》编辑部组织了专题讨论外来人口问题(该刊1997)。从

整体上看,学术界和社会对流动人口的态度,已经由比较排斥走向比较宽容。对外来人口的

管理问题,刘世定(1995)对政府行为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对与迁移相关的政策评价,主

要集中在移民、户籍管理制度与城镇化政策方面。

在开发性移民与环境移民方面,建国后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移民、环境移民及水库

移民。向边远地区移民的主张一直占主流地位。如仇为之(1981)文中即提出应继续向西部移

民,王勋(1984)更提出具体规模。但向西北移民的主张受到来自人口地理学界的批评(原华荣

1985)其中关于水资源约束的证据是最有说服力的。有关评价西北组织移民也间接支持了这

些批评(陈伯敏等1988)80年代后期,有关向西北移民的关注被环境移民所取代(解书森等

1988;张善余1995;张志良1995)。水库移民作为一类重要的组织移民,也一直为有关研究

所重视(张思平1983)。尤其是三峡工程移民更是倍受关注(朱农1995)1998年长江中下游

流域的特大洪水,对移民安置提出了新的课题。

关于所谓“外来人口”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这方面需要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上取得进一步

的突破,如外来人口的法律地位问题。劳动者的平等劳动权力是受宪法保护的基本权力,而

对所谓“外来劳动力”的歧视性政策无疑侵犯了这种平等权力。“外来劳动力”字面本身就含

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甚至是歧视性的。我们限制非本地户口劳动力的劳动和就业,其法

理依据和理论解释是什么?目前对所谓“外来劳动力”的歧视性待遇既无足够的法律依据,

也不符合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其次,我们对劳动力市场的了解十分有限,外来劳动力对本地

劳动力供给状况、工资、整体经济运行及新就业机会的创造,影响相当复杂。目前在歧视性

的政策环境中,“外来劳动力”大多只能在城镇艰苦的条件下从事低收入和重体力的职业,

有限工资的一部分被作为补偿由政府收取后返回用于城市职工的补贴①,城市(本地)劳动力

则利用其有利的制度性地位“寻租”②。在这种制度安排中,即使“外来人口”干得再好也

无望融入城市社区中。长期对城市的倾斜和保护政策,限制了农村人口分享经济发展所带来

的改善福利的机会。户口制度作为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性已经

十分强烈和明显。三、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研究

相对于人口迁移问题,城市化问题更早受到关注。这主要是因为在人口科学被打入冷宫

时,城市科学仍在艰难地生存,从而为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科学的迅速发展积累了基础。但是,

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样,仍然历经曲折。

新中国城市化走过的40余年历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魏津1985)

19491957年是城市化迅速、健康发展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城乡之间和工农业

之间的比例关系较为协调,城镇人口由5765万人增加为9949万人,年均增长率达7.1,大

大超过了这一时期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使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由10.6上升到15.4,从而显

著缩短了中国同发展中国家乃至世界先进国家之间在城镇化水平上的差距。在这一阶段中,

中国城市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人口的迁入,尽管当时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平均高达3

超过农村人口,但在城镇人口增长中只占44,仍有56的增长是由迁移取得的。

19581960年是城镇化超速发展阶段。由于经济建设上的急于求成和主观臆断,使中

国工业和城镇化在脱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超高速发展,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上

升到19.7

19611965年,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逆城市化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1][2][3]下一页

热水器漏水-百白破不良反应

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

更多推荐

中国人口迁移大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