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翔冷柜-股票江特电机是做什么的

2023年9月6日发(作者:蓝瑜)
100张罕见青岛⽼照⽚⼁珍藏版
⼀组罕见的青岛历史照⽚,仔细看,有看头。
20世纪初的汇泉湾海⽔浴场,静谧⽽浪漫。
20年代的青岛神社(贮⽔⼭上),当时两边种的是樱花。
70年代初,地排车逐渐被机动“吧嗒吧”所替代
50年前的六⼀。
83年青岛街头,5路电车驶过青岛市交通局。
1924年,波螺油⼦铺上马⽛⽯,并在扭曲间将胶州路、热河路、莱芜⼀路⾄四路等⼏条路连接了起来。它的名字叫“波
螺油⼦”,“波螺”即海螺,其内部绕轴呈盘旋状,这条道路与其颇有⼏分神似。“油⼦”,青岛⼈⼀般指在世事间磨砺得⼗
分油滑的⼈,当然,这条⽼路也被⽆数⾏⼈磨砺成了“油⼦”。
1909年建设中的基督教堂和2009年维修中的基督教堂,整整100年、⾮常巧合,看来是上帝的旨意。
1903年,青岛啤酒⼚由英、德商⼈创办,时名“⽇尔曼啤酒股份公司青岛公司”,青岛啤酒⽣产设备、原材料从德国进
⼝。该⼚产品1906年即在慕尼⿊国际博览会上获得⾦奖。照⽚上的这条⼩路就是现在登州路北段。
1900的栈桥上,还有运送货物⽤的轨道。远处的青岛俱乐部依稀可见。
83年太平路街景,多么朴素的⼥孩。
1947年青岛市场三路⽼照⽚。当年的地位就像当今台东,远洋⼴场。
1947年,市场三路的繁华街景。
1945年10⽉25⽇,在原跑马场,也就是现在的汇泉⼴场上举⾏了侵华⽇军在青部队投降仪式。
从太平路照过去的栈桥,栈桥起初就是军港,桥上站满了德国⼠兵。远处的德国战船与⽼式的中国是帆船形成了鲜明的
对⽐。
德国⼠兵在栈桥乘坐⼩艇出海观光。
美国海军⼠兵在打⽼虎机,他们在青岛的⽣活很丰富。
1931年,国民党青岛市政府为适应旅游需要,投资25.8万元,由德商信利洋⾏承包重建,桥⾝延长⾄400⽶,全部改⽤
⽔泥铺⾯,并设有排⽔设备,桥南端增建半园形防波堤,堤上新建⼀座中国民族传统风格的双层飞檐⼋⾓亭阁,名“回
澜阁”,全部⼯程于1933年4⽉竣⼯。当时的⼩青岛还没有通过海堤与陆地相连。
1928年济南惨案后,青岛⾼等⼥学校同学会为⿁⼦募⾦。
1973年的东⽅红海⽔浴场。
1967年1⽉22⽇,青岛市造反派夺权。
1952年8⽉17⽇⾄9⽉11⽇,梅兰芳亲率梅兰芳剧团来青,在他所熟悉的永安⼤戏院演出梅派名剧《贵妃醉酒》、《凤
还巢》、《宇宙锋》、《霸王别姬》等。最⾼票价(池前)是28000元(相当于现在⼈民币2.8元),最低的码票为
8000元(相当于0.8元)。这段时间,天天演出是⼀票难求,有万⼈空巷之势。
1949年6⽉4⽇《胶东⽇报》,青岛⽇报前⾝,这⼀天青岛解放。
1949年,青岛街头的福特汽车⼴告。
1993年7⽉24⽇,青啤股票发⾏处前⼈头攒动。
1992年⾸届青岛礼宾⼩姐⼤赛泳装表演。当时社会上流传⼀句话,就是青岛⼥孩从背影看是100分,⾝材超级棒;回头
⼀看是70分,⽓质⼀般;开⼝说话是零分,青岛⽅⾔很难让⼈感觉⼤都市的⽓息。⼤赛的举办让青岛⼥孩知道了什么叫
美,对今后她们个⼈修养的历练和整个城市的⼈⽂精神有了⼀个⾥程碑式的转折。
1992年,喝啤酒的⼩朋友,不知现在酒量如何。
1983年的天主教堂。每个时期的天主教堂,都有不同的感觉。
1983年的青岛,还有“学雷锋树新风”的标语。
百年前中⼭路上的德国马车。
百年前中⼭路11号,“indian silks”的牌⼦很醒⽬,原来那时候的中⼭路就有很多“外贸店”了。
百年前中⼭路11号,“indian silks”的牌⼦很醒⽬,原来那时候的中⼭路就有很多“外贸店”了。
百年前太平路上的烟摊。
Ricksha Tsingtau (青岛⼈⼒车)。在这张约印制于1910年的明信⽚上,⼀个穿戴还算整齐,⽪肤黝⿊青年车夫拉着⼀
辆⼆等⼈⼒车在华⼈区⼤鲍岛某个路⼝的拐⾓处。 ⼈⼒车(Rikscha)于1869年由⽇本⼈发明,在⼗九世纪末传⼊中
国,并流⾏于当时中国主要城市。⾄1913年,青岛的⼈⼒车已达1000多辆。
⽼青岛的⼈⼒车。
⽼国货公司。
解放前的台东万寿路。
当时还挂着民国国旗的青岛市礼堂(现青岛⾳乐厅)。
⼤鲍岛是青岛城市的发源地,青岛先民的聚居地。青岛开埠的第⼀次区划,把⼤鲍岛变成⼀个区,沿德县路---保定路⼤
坡切下,北迄沧⼝路,西到济南路,东⾄济宁路,诞⽣了这块维系城市百年辉煌的“黄⾦矩形”,并很快成了华⼈社会的
⾸善之区,与隔街相望的以德县路分界的欧⼈区形成中⼭路⼀带的⽼城区。
⽼青岛南海路汇泉宾馆(现在的汇泉王朝),右上⾓的楼是中科院海洋所。
⽼青岛的⼩⼈书摊。
⽼青岛的婚礼组图,浓缩了⼀个时代的⽣活⽓息。当年的⿊⽩照⽚,都喜欢上⾊,最后⼀张略带喜感。
青啤股票认购申请表摇号仪式举⾏。中签率仅为万分之六。
青岛⼤戏院,后改名为⼭东⼤戏院。位于中⼭路97号。1931年12⽉15⽇,⼭东⼤戏院开业,邀请“电影皇后”胡蝶剪彩,
并放映中国第⼀部有声电影《歌⼥红牡丹》。
民国⼆⼗年⼗⼀⽉六⽇,青岛新民报。
位于平度路22号的永安⼤戏院,曾有“华北第⼀⼤剧场”之称,在全国也仅次于上海的天蟾⼤舞台。那时的梨园界就流
传:没到青岛永安⼤戏院唱过,就不算名⾓。永安⼤戏院已于1994年拆除重建,现为青岛市群众艺术馆。
为美军服务的咖啡厅。
始建于1930年的青岛⽔族馆是中国也是亚洲的第⼀座⽔族馆,是中国现代⽔族馆事业的摇篮。
清末时的天后宫,像不像孙悟空打⼆郎神时变的房⼦。
上世纪90年代的青岛模特外拍。
青岛⽼公共汽车,经典的前开门。
青岛⽼字号茶庄---⼤陆茶庄,1941年开业。图为90年代初的买茶场景。
20世纪20年代,在青岛神社前拍照的⽇本⼥⼈。(即今天的⼉童公园,⼤多建筑都已拆掉,留存下来的只有那108层阶
梯)
70年代⽼胶⽚机拍摄的四⽅路上的⼟产店。
70年代,⼀体前的排球⼥将。
63年前的今天,青岛解放。
40年前,改造前后的胶州路。
1950年代,异常凶猛的⼥屠户,杀猪不眨眼;⼀点也不输给男⼈的⼥电焊⼯⼈...这是那个时代⼥性劳动者的⼀个缩影。
1910年,⼀清朝男⼦和其在前海打渔的帐篷。
1907年,建设中的总督官邸。从此照⽚可以看出,照⽚左侧的“中式风格”已经存在,应该可以推断出,此廊棚是德国⼈
建的,可能是德国建筑师马尔克结合中国⽂化的创新之举,⽽⾮⽇本⼈改造。
1899年在青岛的第⼀家德国⾯包店。( Deutsches Bundesarchiv)
80年代的即墨路⼩商品市场。当时的即墨路全国闻名,共分:⼩百货、编织品、⼩五⾦、⼩家电、箱包、眼镜、⽪鞋等
⼏个区,整个市场摊位达1340个,从业⼈员3000多⼈。国家领导⼈胡耀邦、杨尚昆、习仲勋、⾕牧、万⾥等均来视察
过。1997年经“退路进室”,市场已迁⾄了聊城路,但⼤家还是习惯叫“即墨路”。
1967年的延安路。
1956年8⽉的青岛第⼀海⽔浴场。在青岛可能有⼈没有过崂⼭,可能有⼈没去过海底世界,但绝不可能没去过“第⼀”。
1951年的青岛⽕车站。青岛⽕车站始建于1900年1⽉,竣⼯于1901年秋。德国⼈魏尔勒和格德尔茨设计。1991年,增
设胶济铁路复线⼯程,青岛⽕车站扩建,将德建⽼站基本拆除,在原址改造重建。
1951年12⽉19⽇,市公安局封闭福⾹班妓院。
1951年“六⼀”⼉童节少年⼉童在市府门前接受市领导检阅,照⽚上“孩⼦们”的⼉孙们应该都有微信吧,转给他们看看有
没有⾃⼰。
1983年的李村⼤集,每逢农历⼆、七,流淌在河床上的传统。
1983年,胶济铁路青岛站段,正在回库的⼀列⽕车。拍摄于泰云天桥上。
1982年夏,青岛话剧团在街头演出,庆祝“⼗⼆⼤”召开,引得众多市民围观。
1981年,青島。(瑪格南攝影師久保⽥博⼆ Hiroji Kubota 攝)當年的中國攝影師沒⼈拍這個,沒⼈會覺得這場景在⼀
動⼀靜、⼀近⼀遠、⼀⽔⼀陸、數⼈數⽊、橫豎交叉線條、點綫⾯錯落有致等等的畫⾯中,會彰顯出如此閒逸、⽂藝、
并很中國的意味。
1973年青岛,原装的望⽕楼,经典的⼩搪瓷路灯,⼩⼩的树苗还是杯⼝⼤⼩,
1910年,⼀位拉洋车的车夫在青岛观象⼭下的留影。远处的观象台,是中国近代⽓象的发源地,远东三⼤⽓象台之⼀。
操场即现在的德县路⼩学,远处的⼭是观象⼭,照⽚由美军⼠兵拍摄于1948年12⽉。
青岛的⼀座⽼寺庙,照⽚的拍摄者是青岛红⼗字药店(⼴西路红房⼦)的创办⼈阿达尔贝特·拉尔兹(Adalbert Larz)于
1905年拍摄。匾上写着“海天清晏”。
1992年,“洋倒爷”在⼏⽶路买鞋。
1988年,青岛第⼀只时装模特队,是不是很青涩?如今,那个年代的⽼物件好找,但敢打扮成那个年代的⼩嫚不好找
了。
70年代男售票员。
⽼海⽜的希德尼还记得吧?96年青岛为赞⽐亚援建了纺织⼚,我们从赞⽐亚挑来了希德尼。⼊队后⽴即成为队内的后防
⼤将,深受球迷爱戴,他也很爱青岛的球迷。他穿的t恤上写还写的“I LOVE HIANIU FANS”(海⽜拼⾳拼错)。99年因
为薪酬与俱乐部⽭盾,借⼝探望出车祸的妻⼦回国,再也没回来。
崂⼭可乐,⼀杯在⼿,其乐⽆穷。
距青岛华联商厦开业转眼20年了。华联商厦当时在青岛创了⼏个第⼀:第⼀个万⽶商厦;第⼀个有⾃动扶梯的商厦;第
⼀个具有娱乐功能的商厦,也是青岛唯⼀⼀个开业时市党政⼀把⼿同时到场剪彩的商厦。在当时很洋相。(穿夹克的是
俞正声)
穿着泳⾐满街跑,钟表楼下有⼈找。80年代的⼀浴⽼照⽚,怀念不?⽓势磅礴地喊⼀嗓⼦:“钟表楼下有⼈找”是
堪⽐“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的“⼀浴情怀”~
青岛市⾸届国际啤酒节啤酒⼩姐刘伟。
青岛神社全景图,“⼤庙⼭”⼀说即来⾃此。
青岛咖啡饭店。最早是叫青岛咖啡店,1932年由希腊籍犹太⼈开设,⼀直到1965年⼀直是青岛最洋⽓的咖啡店之⼀,
店内有咖啡、西餐,还有鲁菜。厨师很有名,曾给蒋委员长做过菜。1966年拆除后盖了⼀座6层楼建筑,这就是著名的
青岛饭店。2004年此楼也被拆除,⼜盖了⼀座四不像的建筑,就是现在的悦喜客来。这⾥也是青岛市第⼀家KFC的所
在地。
青岛的东正教堂。⼗⽉⾰命后,不少俄国⼈进⼊中国,部分来到青岛,30年代在⾦⼝⼀路和鱼⼭路修建了⼀所东正教
堂,有尖顶,坐北朝南,⾯对⼀浴,规模不⼤,赭红⾊⽊质门。建国后,这座东正教堂长期闲置,门户紧闭。随着国际
形势和中苏关系的变化,这所教堂在上个世纪70年代被拆除。
拍摄于1956年8⽉,南望中⼭路,马路上车辆⾏⼈稀少,⾏道树还是法国梧桐,教堂还是城市最⾼的建筑,半个世纪,
如今道路两旁的梧桐全部被砍伐。
⽂⾰时期的六⼀⼉童节,⼩学⽣在青岛台东街头游⾏。
上世纪初的青岛街头。⾏⼈⾼矮胖瘦,头戴礼帽,拄着⽂明棍,横穿街道;独轮车与⾃⾏车同在马路上⾏驶,是典型的
殖民地景象。
⽇军在浮⼭后瞭望。
庆祝⽑主席7.16横渡长江,岛城⼈民横渡汇泉湾。
青岛在民国时期的地位⾮常⾼,是直辖市。但之前从来没有举⾏过全国性的活动。青岛市政府想借此机会完善城市功
能。青岛特别市政府特批了760公亩⼟地,体育场观众容积定为⼀万五千⼈,⽬标锁定华北之最,限期三个⽉完成。在
1933年,成功举办了第⼗七届华北运动会。
造反派将“谦祥益绸布店”改名为“东风绸布店”
造反派勒令“⾕⾹村饭店”改名。
早年太平路街景。
⼀张珍贵的⽼照⽚,德占青岛时期,⼀头巨鲸在青岛浅海搁浅。⽽如今,谁在海⾥见过鲸鱼?
昔⽇⼉童公园。
昔⽇的圣弥厄尔⼤教堂,电影般的画⾯,欧洲⼩城般的感觉。
中⼭路旧照
照⽚拍摄于1901年,记录了装备德国胶澳租借地要塞的⼤炮运经华⼈区⼭东街(中⼭路北段)的情形。右侧的建筑,是
刚刚建成不久的华⼈商住两⽤楼:楼下为商号的门头,后院是加⼯作坊或商品仓库,楼上居住或作出租房;这排楼房左
侧尽头,有个窗户上挂着布帘、门前聚集着七⼋个⼈的商号,那就是春和楼。
湛⼭寺⼭门前的⽯狮⼦,系北魏年间的珍贵艺术雕塑,原在益都衡王府门侧,德国⼈修筑胶济铁路时掠⾄青岛。1934年
由胶济铁路委员长葛先庭赠送给湛⼭寺。在“⽂化⼤⾰命”中两个⽯狮⼦均遭到严重破坏。1984年在修复湛⼭寺时将被砸
坏的⽯狮⼦也⼀并进⾏了修复。
终于找到了青岛在德国的远房亲戚。两座城市真的太像了,⾓度虽然有所不同,但⼤致可以感受⼀下两座城市相似的韵
味。(上图为德国维尔茨堡,下图是中国青岛)
- END -
内容来源微博_青岛⽼照⽚
广东灯具-木林森股票新闻

更多推荐
七街十二府租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