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5日发(作者:)
长沙传统民居概述
长沙山水环抱,民风淳朴,气候温和湿润。长沙的传统民居在这种条件下经历了数千
年的劳动洗礼和生活磨炼,留存至今,其建筑文化特色无不反映出鲜明的地方性和民族性。
长沙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季节变化明显,春秋短促,冬夏绵长。长沙距海洋
较远,又处于冲积盆地,边缘地势高峻,向北倾斜,北方空气深入聚集。冬春多偏北风,
夏季多偏南风。东西山势高耸,雨量充沛但不均匀。针对这种气候特征,长沙民居朝向多
以南向为主。有的因地基限制不能建成南北向的,则主卧多设八边形楼房,以保证南北通
风。多以天井院落解决内部通风采光和下水的问题,多数都有防潮层,勒脚较高。屋顶多
盖小青瓦或筒瓦,以硬山、悬山、歇山为多,坡度较大,以利于排水。粉墙或清水墙,木
构柱身大部分外露,与柱间的粉墙色彩调和,给人以质朴之感。
长沙地区由于长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形成高下有等、内外有别、
长幼有序,以及中为尊、东为贵、西次之、后为卑等礼仪制度。这种制度反映在民居上,
无论是城镇公馆还是村落民居,都形成以堂屋为中心,正屋为主体,中轴对称,厢房、杂
屋均衡扩展,天井院落有序变化的基本格局。
长沙城和长沙周围集镇官员的私宅称“官邸”,俗称“公馆”,民国时期的较豪华民
房亦称“公馆”。这些公馆一般都是由单独的大门、庭院和主体建筑构成的独立住宅。长
沙近代公馆多为砖木结构,多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用的砖、瓦、石灰、花岗石多为木
地材料,至今还可见得建筑物红砖上的“裕湘”字样。基础处理习惯用花岗石鼓形墩作木
柱基座,墙基以石灰、砂、碎砖三合土垫底。早期公馆外墙多为青砖清水墙,墙体以“六
一尺”(20*3.33*33.3厘米)薄砖斗砌填土,或“六九寸”(10*20*30厘米)大砖眠砌。
后期公馆逐渐以机制红砖取代青砖。正屋所用屋架常用五柱落地,进深较大的常用七柱落
地。屋面一般用小青瓦,中后期公馆发展为机制筒瓦。院墙挑出檐口用方椽,一般挑出
45—60厘米,不做封檐与沿沟。主体建筑提出檐口用钉挂楼板,并加沿沟。
处于治安和人身安全的需要,院墙较高,一般高于4米。沿街及沿院墙一般布置辅助
用房、入院大门和天井。
大多数公馆都设置前后天井。前天井实际上成为巷内公共空间与户内居住空间之间的
过渡空间,后天井一般作洗漱之地。临街公馆都是独门独户,但又户户相连,所以分户墙
便演变成了具有长沙传统特色的马头封火墙。清代封火墙富于变化,有波浪形、猫弓形、
大弧形、翘角形等等,但到民国时期一般已简化为“一”字形或梯级形。
上了小富的人家,住宅装修都十分讲究。公馆大门为两扇厚杉木板拼成,门外壁镶竹
条或嵌铁钉,有铜质门环,底座饰貔貅图案。大门框架用饰花的花岗石建造,通称石库门,
长沙俗称“槽门”。有的在大门一侧另嵌小门或瞭望窗口。中型公馆进大门约5步,有木
板鼓壁,俗称“中门”,逢婚丧喜庆或迎接贵宾则将中门打开,进中门为天井和正厅。正
厅设神龛,两侧摆雕花靠椅。正厅反面为倒厅,亦称花厅,摆花卉盆景、金鱼池等。大型
公馆的天井两侧另辟横厅,形成“三合院”。横厅有八方门或月形门,门侧挂有楹联,门
额有横批。厅内供佛像、财神或关公像,其两侧各有卧房。不设横厅的公馆一般有三进或
五进。每进有厅堂,堂正中悬长轴画幅,俗称“中堂”。中堂多为“福禄寿三星”、“岁
寒三友”、“钟馗捉鬼”之类的国画。多数公馆内有水井,凡有水井的在大门口钉有“井”
字标牌,供消防急需。
店铺是城镇民居的一个重要类型,一般都是前店后坊或前店后宅,有的一层作铺房,
二层作住房,有的则是店、坊、宅三结合。长沙城的店铺大致有分为公馆型和当街型两种
类型。公馆型店铺为砖石墙壁、黑漆木制大门,进大门正中有香案财神,条屏书画,厅上
方摆茶几靠椅,陈设富丽堂皇。正厅的一侧为铺房。规模大的店铺设有花厅,厅内置水池
假山盆景花卉。铺台末端靠正厅处竖黑漆招牌书“老一言堂”、“童叟无欺”等语。这类
店铺多经营绸缎布匹、金银首饰、中药材、南货食品等,如八角亭的介昌绸布店、养天和
药局、九如斋南货号等便是这种类型。
当街店铺一般为两层坡屋顶、小青瓦民房。一层全部裸露,入夜时用木板嵌合封闭,
俗称“关板子”。二层为住房,多设临街走廊,用木栏杆围护。店铺招牌讲究醒目,横竖
不拘一格,有的招牌用横幅悬于街心,或用幌子、布帘竖挂,有的木招牌立于人行道上,
称作“坐牌”。茶楼、酒店、当铺则挂一面大旗,旗上写上“茶”、“酒”、“当”等字
样。当街型店铺多为中小型商店,约占当时商店的80%。如三兴街李富春故居原系其祖
父所开“李福星”扇店,便属这种当街型小型店铺。
1904年长沙开埠后,洋行、外侨蜂拥而至,建起了一栋栋“洋楼”,加之沪、苏等
沿海地区商人入湘,长沙民居逐步融入了西方的建筑元素。据1909年《长沙日报》载:
长沙马太生绸庄“今夏改造新式样楼门面”,钧和绸庄“仿造洋楼”,湘南京帽靴庄建
“以合新式洋楼门面”。可见民众开始模仿洋式建筑的一些手法。但纯粹的西式建筑却很
少见,只是造就了许多中西合璧的公馆。这类建筑所作的改进主要有:天井平面布局更为
自由,入口大门采用西洋古典的拱券式样,一、二层采用“券廊式”风格,壁柱柱头、墙
面线角、楼梯扶手、栏杆花样等采用西式做法。住房讲究宽敞明亮、空气流通,分别建有
起居室、书房、餐厅、卫生间、储藏室等。如唐生智、何键、李默庵、李觉等达官贵人的
公馆都属于这种类型,形成了特定历史时期带有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时代特征。
农村民居的进化程度明显落后于城镇,由于宗族观念的深刻影响和农耕社会的封闭特
点,以及“江西填湖广”等举族迁移开拓等历史原因,聚族而居,形成村落,在长沙地区
较为普遍。后来随着交通和经济的发展,宗族界限有所突破,形成异姓杂处的村落,但仍
保留着许多姓氏地名,如左家垅、陈家村、易家湾等等。长沙农村的大屋场常以地主大宅,
或宗族祠堂为主体或中心,毗连扩展,甚至全村建筑排列整齐,紧密连系,巷道回环,形
成庞大的建筑群体。由于长沙夏季气候炎热,村落内利用敞厅、天井、巷道,加速空气对
流,以形成凉爽的穿堂风。这种民居群落前面常设鱼塘,后面种植竹木,用以改善小气候。
长沙县北山的常家大屋、金井的郑家大屋、浏阳县隆伏的沈家大屋等。都属这类村居群落。
前两者已不复存在,而沈家大屋则由于浏阳开发较晚而有幸保存下来。沈家大屋占地
13500多平方米,有永庆堂、师竹堂、德润堂、三寿堂、筠竹堂和崇基堂等主体建筑,
院中有院,天井穿插,亭廊相连,形成一个有17间厅堂、20处天井、30多条廊道、20
多栋楼房、200余间大小房屋的古建筑群。
由于农村小农经济生活、农业生产活动的需要,以及自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因而农
民建筑与城镇住宅形成明显区别。长沙农居大多依山傍水,少占良田,人居与自然融为一
体,显示出浓厚的村野情趣。布局较为开敞自由,造型较为简朴自然,虽也以三五开间正
屋为主,但厢房、披屋的配置因地制宜,不苛求对称,且多横向展开,以充分利用等高坡
地。屋前多有晒谷场,屋侧、屋后多建有畜栏、仓屋。有的外加竹篱、矮墙、侧开槽门,
更显田园特色。
近代长沙名人辈出,因此留下来的传统民居中,很多是名人的故居,这是历史文化名
城长沙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时间越向后移,其价值也越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就有
毛泽东杨开慧故居、刘少奇故居、黄兴故居、谭嗣同故居,还有大批省、市级文物保护单
位,有的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日又成为发展“红色旅游”的一种资源。但由于受
意识形态的束缚,许多“非红色名人”的公馆,有的被拆掉了,有的虽有幸保存下来,但
早已改为办公用房或居民住宅。名人故居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愿人们善待它、爱护它、利
用它,让其发挥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科学发展城市中的应有作用。
更多推荐
长沙,公馆,天井,建筑
发布评论